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市民政局> 政策文件
索引号: 11152100011590261L/202503-00007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市民政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呼伦贝尔市民政局2025年“信易+”守信激励工作实施方案 文号:
成文日期: 2025-03-27 发布日期: 2025-03-27
呼伦贝尔市民政局2025年“信易+”守信激励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5-03-27 来源: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群众服务保障需求,切实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信用应用新活力,聚力诚信建设新势能,实现美好生活新愿景,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推广应用,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的新优势,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二、工作安排

(一)全面部署启动阶段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重点,细化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充分调动各旗市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积极性,营造广泛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深入调研推动阶段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对各旗市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线上查看和电话问询等方式详细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推动协调解决问题。

(三)总结提升宣传阶段组织工作人员对市本级及旗市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汇总,利用“呼伦贝尔市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发布全市各级社会组织“信易+”工作开展情况。

三、工作内容

(一)实施“信用+容缺受理打造“新风气”。印发《政务服务容缺受理事项清单》,对涉及的16项行政许可业务办理项开展容缺承诺制改革,制定容缺受理承诺书、完善并发布相关事项办事指南,将申请人承诺信息及履行承诺情况全面纳入信用记录。

(二)实施“信用+集成办”,释放“新活力”。参考社会组织主体和负责人“信用中国”网站、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平台的信用记录,为无失信记录的自然人和社会组织打造办事专区,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人选审核办法(试行)》要求,审查任职人员信用信息,支持全程网上办、邮寄办、免费复印卷宗等多项服务举措;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依托“呼伦贝尔市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予以公示公开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自律公约”促进社会组织诚信办会、自律发展,助力诚信建设工程工作。

实施“信用+承诺即办”,加成“新速度”。充分运用信用手段,创新推出“承诺即开工”,调整审批时限、转变管理方式,全市社会组织办理事项时限统一调整为承诺办结3个工作日,切实加快审批进度,为社会组织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四)实施“信用+等级评估”,推广“新动力”。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服务监管和培育扶持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布局更趋合理,自身活力更加充沛,作用发挥更加突显,获得3A(含)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占参评总数80%以上”的要求,2025年12月底前全市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完成194家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全面提升全市社会组织公信力。

实施“信+购买服务建立“新格局”探索建立“互联网+信用+购买服务”新格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基础信息和信用档案,将交易主体信用查询、信用报告、信用评价等级等信息嵌入民政部门购买服务项目资格审查、交易实施、信息归集等各环节。对诚信主体参与购买服务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实施信用加分、资格优先考虑等便利。对购买服务项目违法违规不良行为交易主体进行量化记分,列盟市民政部门购买服务项目不良警示名录,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参与民政部门购买服务项目

实施“信+行政审批打开“新通道”依托慈善中国”网站,在保护慈善组织信息安全前提下,将信用信息的查询嵌入民政部门审批流程。在办理年度工作报告、信息公开、审批事项和相关业务过程中,建立绿色通道,诚信主体享受优先办理、简化手续、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为守信组织节约办理时间成本。对符合条件且进行信用承诺的行政相对人,除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材料外,部分申报材料不齐备的,如其书面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可先行受理,真正实现“让信用信息多跑腿,让诚信主体少跑腿”。

四、组织实施

(一)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负责组织推进全市实施方案的落实,以创新发展为载体引导各旗市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用好用足信用资源,补齐信用建设短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切实推动社会组织领域信用建设。各旗市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要精心组织本辖区社会组织信用工作的落实,明确职责分工,把守信激励作为激发信用创新活力、积极探索“信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要充分发挥主要新闻媒体和融媒体作用,运用线上、线下媒体资源,对组织开展、推进实施及成效成果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深挖各信用创新应用成效,积极宣传推广典型经验,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优质信用资源吸引力,全力塑造“诚信社会组织”品牌。